台湾苗栗县青工总会一行参访武汉交流青年工作
47 2025-04-05 11:53:02
中國上週曾召開緊急會議,誓言推出新的救急措施以幫助穩定經濟,包含對小企業的貸款、更高的退稅及對航空業的支持。
印度有個誘捕猴子的方法,首先在椰子上打洞,再把香蕉放進裡頭,然後把這顆椰子掛在樹上。我得誠實,每每得知要被觀課,心情是複雜的,有迎接挑戰的興奮,還有對成功的期待與幻想,然而更多的是負面情緒一擁而上,不斷在腦海放大失敗的種種難堪。
「好消息,親愛的姊妹們,這次親師日不用教學觀摩啦。此話怎講?我的習慣是,只要來觀課的,就得讓他們變成教室一員,跟我的學生一起學習、互動。那我們不懂的,就可以請新同學幫忙回答嗎?」孩子們馬上接招。最興奮的莫過於小朋友,有了新同學一起助陣,上起課來比平時更帶勁啊。準老師好,我看到你剛剛上課好認真,能不能麻煩你幫我挑一個小朋友回答這個問題呢?」 「現在,溫老師需要每組有兩個準老師協助,我來計時,等等全組要一起上來分享,麻煩準老師幫忙組織……」 一旦把上課焦點放在學生和觀課者間的交流與合作,老師的角色就是分派調動與提問總結,瞬間解除「被觀察」的壓力。
」也許這就是大家都怕「教學觀摩」的主因。有一次,從操場升完旗往教室前進時,遠遠就瞄見我的教室外站了一群大學生,大約五十人,我趕緊問同事:「所以,我等一下要被觀課?」同事知道我迷糊,但還是不可置信的說:「拜託,我看見觀摩表上你有簽名耶。這種修法看似解決短期的金融問題,卻因忽視長期土地使用政策,惡果也隨之而來。
隨後,1972年台灣政府為縮小貧富差距,推動小康計畫,喊出「客廳即工場」口號,加上石油危機,使得日本不斷將許多製程外包給台灣,以降低成本及分散風險。依據農委會2020年資料統計,全國已變更種電的面積,及使用660m2以下農田的種電面積,再加上審核中申請農地種電面積,三者面積合計高達2600多公頃。除了彼此間對工廠的定義不同外,其統計的方式亦有所殊異除了彼此間對工廠的定義不同外,其統計的方式亦有所殊異。
而這一切,要從2000年1月4日行政院通過修正《農業發展條例》之前說起。違章工廠的起因與大赦 參考地球公民基金會資料顯示,全台農地上違章工廠的數量,對農委會或經濟部而言莫衷一是,目前仍是個謎。
為使行政院能在2025年達到20億瓦發電目標,業者舉著乾淨大旗進駐農地、魚塭瘋狂種電。至於2016年5月20日後新增的違建工廠,採取停止供電、供水甚至是強制拆除方式來處理。以2019年修法為例,對於2016年5月19日以前既有低污染未登記工廠,可透過「納管」、「取得特定工廠登記證」及「變更地目」等三階段來就地合法,並排除《國土計畫法》第38條之適用。農地消失的真相 農委會統計,在完全不仰賴進口的狀況下,為維持國人每天基本熱量及營養,台灣必須有74萬至81萬公頃之農地。
日本為因應此一衝擊,加上台灣當時有65%的廠商來自日本,因此將台灣視為國外生產重要基地。農委會係透過衛星雲圖,凡非屬農舍或供農業使用的工廠,皆以疑似違章工廠而論,所以在2018年資料統計中,全台共計13萬5千家違章工廠,使用農地面積約1.4萬公頃。於是,在政客及既得利益者的遊說下,藉由「農業發展修正條例」的修法,提出「興建農舍」、「放寬土地分割限制」,及「開放農地自由買賣」等方式來解套,以放寬買賣市場並提升農地價格。2002年經濟部制定《工廠管理輔導法》,期間分別於2010年起修正開放違章工廠納管,然成效不彰,所以又分別於2014年及2019修法放寬納管期限及條件,合計三次修法展延。
即使農委會於2020年7月7日宣示修正「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」來杜絕此一歪風,但對於過往農田濫用的事實仍無法溯及既往。Photo Credit: 鄭又誠 農地上長了許多工廠 至於農地違章工廠的起因,係59年美國對日本金屬加工業,進行出口限額管制而生。
然而,打著國家重大建設旗號的區段徵收、都市計畫允許宗教團體申請檢討變更為宗教專用區、非都市土地開發制度許可農地變更休閒設施、高爾夫球場等,在在加速農地以平均每年3000多公頃的速率在大量流失。依據農委會2020年資料統計,全國已變更種電的面積,及使用660m2以下農田的種電面積,再加上審核中申請農地種電面積,三者面積合計高達2600多公頃。
但對中、高污染工廠違法占用農地而言,「工廠管理輔導法」雖規定有輔導其遷廠、轉型、關廠等作法,但卻沒有訂定期限,因此屢遭質疑執法之決心。這種修法看似解決短期的金融問題,卻因忽視長期土地使用政策,惡果也隨之而來。今(2022)年俄烏戰爭及疫情肆虐,加上全世界30幾個國家陸續採取措施限制肥料出口等糧食保護主義措施等影響下,台灣短期雖不至有糧食危機,但持續的斷鏈及通膨,甚至是兩岸未來可能的軍事衝擊,糧食安全勢必將是個嚴峻且值得深思的議題及考驗。至於經濟部則是透過「工廠」名詞的定義,來限縮其數量,以至於過去經濟部推估違章工廠的數量與農委會大相逕庭。令人難過的是,不僅是農發條例及區域計畫法產生問題,整體政策取向,更迫使農田加快消失。由於法律的寬限,加上各方不斷的土地炒作、惡質仲介及掮客的鼓吹下,使得假老農開進口車領取每月7000元老農津貼及每年兩期的休耕補助、農地總量大量流失16萬公頃,以及台灣的農地為全世界最貴等亂象就此衍生(根據《蘋果新聞網》2016年資料顯示,當時台灣最貴的農地每公頃約4882.6萬元,與世界各國比較,為日本的14倍、為美國的157倍、為澳洲的751倍)。
隨後,1972年台灣政府為縮小貧富差距,推動小康計畫,喊出「客廳即工場」口號,加上石油危機,使得日本不斷將許多製程外包給台灣,以降低成本及分散風險。在台灣,農地不僅是提供糧食的根本來源,也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。
文:鄭又誠 根據農委會的資料統計,台灣糧食自給率從74年達56%,到2020年僅剩31%,換言之,台灣約莫有七成糧食需仰賴進口。自此,農地不再是有心務農人的生產根本,而是許多人退休後,不求生產價值之消費行為及田園生活。
在不斷買賣造成土地飆漲的循環下,想務農的青年因資金不足買不起農地,過去把農地賣掉的農民,也因土地不斷轉手翻漲,無法購回農地,自此與家鄉失去連結。1974年,政府為因應大量之訂單,因此法令鬆綁,將加工區內30~50%產品製程交給加工區外的家庭、豬舍甚至是違章工廠,種種背景因素及現況誘因,造成農地上長滿了違章工廠。
農地為什麼如此失控 2000年前,因農民以農地向農會申請貸款,造成許多農會信用部逾放比超過20%,再加上當時地方政治派系把持農會,並視其為金脈,造成農會呆帳日益攀升,衍生金融風暴危機。因為,現階段的農地不單是農民的生財工具,更是許多綠能、工廠業者競相爭食、圈地的大餅擁有百萬粉絲的親子博主「杜拉拉育兒記」,抨擊這已經不是美醜的問題。眾多網友吐槽,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課本插圖因人物存在眼距過寬、雙眼無神、塌鼻樑、髮際線高,還有「吐舌頭」等怪異動作引發輿論批評。
小学教材画这么露骨,什么人画的?谁审批的? pic.twitter.com/4fpYG3bWUo — 新闻调查 (@xinwendiaocha) May 28, 2022 缺乏性平觀念 中國教科書的內容在兩岸都引發討論,台灣醫師作家蔡依橙在臉書上評論指出,不只插畫,就連教材內容也有問題。這也凸顯教科書內容缺乏「性別平等」的概念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但負責繪製插圖的北京吳勇設計工作室,經中國媒體調查,未能找到工商註冊記錄。
本文經《德國之聲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輿論抨擊 教科書插圖爭議事件引發中國網友熱論,還一度登上中國「微博」熱搜榜。
英國《衛報》稱,從東北部的山東省到南部的雲南省,全國各地的小學都在使用這些教材。中國教育部現已成立調查組全面徹查,而調查處理結果也會向社會公佈。另外,圖片中還包含暴露個人隱私的部分,像是有男孩掀女孩的裙子,或是露出內褲。此外,教育部將針對全國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排查,舉凡是教材內容、插圖等,發現問題立即修改,確保其內容符合正確政治方向,及符合大眾審美。
網友還發現,有些插圖男性的褲子鼓鼓的,特別凸顯性器官。甚至呼籲創作者把動機和想法公諸於世。
」他說,「創作好的插畫作品是非常需要時間的,很多時候決策者沒有意識到,漠視一些規律性的東西,他們就會很草率地做一些決策。前《環球時報》前總編輯胡錫進28日也發文批評,人社版小學數學教材插圖的事,任誰看了都會憤慨,那些插圖明顯突破了「風格」範疇,無論從道德還是文化正確性上都完全不可接受,「支持嚴肅查處這件事」。
官方徹查 面對排山倒海的批判聲浪,人民教育出版社28日於官網發出道歉聲明,表示已經成立工作專班,全面負責小學數學教材插圖整改工作。作者談到過去出版過兩本書,出版前經過嚴格審查,甚至必須刪改敏感字詞,她質疑「作為給孩子看的教材,我們是否有一個科學嚴謹的教材審核標準?」 《澎湃新聞》訪問廈門一名自由式插畫師「皇小小」,擁有15年插畫經驗的他,認為「低稿費、高密度的工作在這個行業裡頭以前是非常普遍的。